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重庆市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7日 11:29;  编辑:杨扬;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教育部工作要求,指导各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全面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实施方案》《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做好春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最大限度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全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开学前

(一)健康管理

1.学校在保护好隐私的前提下,摸清师生员工新冠病毒感染和康复情况,新冠疫苗接种情况,有基础疾病和身体健康有特殊需求的师生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基础信息台账,有的放矢做好相关准备

2.高校要摸清老年教职员工健康状况底数并建好台账,及时了解其健康状况和就医需求,做到“一人一策”。

3.开学前7天,引导师生员工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新冠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

(二)信息报送

2月1日起,师生员工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疫苗接种、健康驿站建设、每日新增重症和危重症等相关情况实行“日报告”,上午11点前上报市教委防控办。

(三)物资储备

1.利用现在到春季开学前的“窗口期”,抓紧做好校园防疫物资和药品储备,确保开学防疫和基本用药需求。

2.学校按照师生员工总数的15—20%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退烧、止咳、止泻等药品。师生员工总数较多、位置比较偏远的学校可酌情增加。

3.根据师生在校学习期间自身健康状况监测需要,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根据师生日常防护需要,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免洗手消毒液等常用防疫物资,并确保有2周以上的储备量。

4.建立学校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和常用防疫物资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应急情况下足量适用。

5.全面盘点已经储备的生活和防疫物资,清理过期、临期和损毁物品,及时按需补齐。

(四)能力建设

1.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加强与属地政府沟通协调,争取属地优先安排优质医疗资源包联学校,将新冠病毒感染师生员工转诊、救治纳入分级分类救治的优先序列,明确学校师生转诊的定点、亚定点医院,畅通校内重症、急重症病例转至相关医院专业救治绿色通道。

2.高校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健康驿站建设管理指引(试行)》要求,全面加强健康驿站建设,确保健康驿站关键核心指标全部达标。根据需要,为校内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提供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

3.高校校医院要扩充资源、改善条件、充实力量、提高能力,建立与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和学校附属医院的业务联系和工作对接。根据需要,设立发热门诊和发热诊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面向师生公布热线电话、提供师生在线医疗咨询服务

4.高校按照分级分类收治原则,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中型病例转诊至亚定点医院;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医院。

5.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设置师生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专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承担防疫知识普及、学生患病应急处置等职责。

6.加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全员专业培训,提高学校医务业务人员对症状的识别能力和用药指导水平,为学校阳性感染者提供及时、专业用药指导。

(五)环境整治

1.全面实施校园环境清洁卫生整治,对教室、食堂、实验室、宿舍、图书馆、公共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卫生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垃圾清理,对校园内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提前进行预防性消毒,并按要求做好登记。

2.在合适区域配备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准备肥皂、洗手液等用品。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免洗手消毒剂或其他手消毒设施。

3.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堂餐桌安装隔板,有条件的设立单向流动通道。加大图书馆桌椅间距,合理分配空间,保持安全距离。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适当减小班额,加大桌椅间距等方式,保持安全距离。

4.区县教育部门会同政法、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和街道、社区,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六)教学准备

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密切关注寒假期间疫情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根据疫情变化,科学制定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安排、实习实训安排、居家学习安排等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及时切换、无缝衔接。

(七)教育引导

1.区县教育部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通过专家采访、政策解读等方式,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实施“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2.学校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学校APP等线上资料,以及公告栏、校园广播等线下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师生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八)应急准备

1.学校协同对口医院开展多场景、实操性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及时发现解决堵点和漏洞,提高转运效率,确保一旦出现重症和危重型病例,迅速激活绿色通道应急救助体系,快速精准响应,做到“点对点”“人对人”流畅对接。

2.高校统筹多部门建立健康驿站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专项工作预案,动态监测健康驿站运行情况,定期排查安全风险,及时有效开展应急处置。

二、开学返校

(一)开学时间

1.中小学原则上按校历正常开学行课。幼儿园参照执行。

2.高校原则上避开春运高,错时、错开学。

(二)开学督查

1.开学前1周,区县教育部门在属地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对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全覆盖督查。高校党政组织工作专班,对二级学院进行全覆盖督查。

2.督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健康管理、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环境整治、教学准备、宣传引导、应急准备等是否到位。

3.区县教育部门督促学校针对督查结果,逐一梳理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及时整改完善,消除风险隐患。

(三)返校要求

1.确认感染新冠病毒尚未康复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

2.仍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流涕、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

3.师生员工返校时须测量体温、询问症状。

(四)途中防护

1.引导师生员工在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正确佩戴口罩;随身携带足量的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2.提倡步行或乘私家车方式返校,行程尽量做到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交流,避免聚集,与同乘者尽量保持距离。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直接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接触后要及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清洁处理。

3.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监测,检测抗原,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学校。

(五)应急处置

1.中小学、幼儿园将有发热等症状学生和幼儿,及时转至健康观察室,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和幼儿回家。

2.高校根据学生症状,及时转入学校健康驿站提供临时健康监测和适当对症治疗,并按照学校分级诊疗办法转至相应医院进行治疗。

三、开学后

(一)健康管理

1.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询问症状,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2.高校加强健康驿站运行管理,建好管好用好在站学生健康观察、日常健康巡察、发热接诊、分检预警电子台账,细化管理学生入站、在站、出站分级分类识别临床病情和及时转运就医等关键环节,确保健康驿站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3.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师生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冠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

4.学校组织指导校医院(卫生室、保健室)、健康教育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骨干群体,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公众号等不同形式,从营养饮食、正常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个人防护等方面,加强对感染师生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5.强化多病共防,加强诺如病毒感染、肺结核、流感、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学校易发、多发传染病的症状监测、分析、预警、处置。

6.继续推进适龄学生和教职员工新冠疫苗接种,确保无禁忌师生员工应接尽接、全程接种。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应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二)环境卫生

1.保持教学区域、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

2.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

3.改善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公共浴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通风条件,扩大物品间距。

4.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做好分类投放、转运和容器清洁消毒。

(三)食品安全

1.提升校园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强学校食堂监管,强化家校共管,确保“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监控”全覆盖

2.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严禁带病上岗。工作期间应当做好每日健康监测、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3.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定期清理库存食品。

4.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

(四)教育引导

1.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加强价值引导,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阐释抗疫政策和三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唱响主旋律,树立正能量,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2.将新冠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对师生员工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员工防病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心理状况,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师生员工负面情绪,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舆情导控

1.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畅通师生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落实“接诉办”要求,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避免因为回应不及时不到位,而引发学生群体焦虑甚至负面情绪积累发酵。

2.加强课堂、教材、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对苗头动向早抓早管,引导师生不参与敏感活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3.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和心理突出问题应对机制,针对疫情背景下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障碍等突出心理问题,分类开展对症防治,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防极端事件发生。

4.加强与属地党委政府联动,积极争取公安、国安、网信等部门的支持,及时妥善处置重大紧急敏感突发情况。

(六)应急演练

制定学校新冠感染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常态化针对性地开展聚集性疫情防控多场景、实操性应急演练,提高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七)应急处置

1.疫情流行高峰期间,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高校可实施分区管理。

2.高校校内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实施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等疏散人员措施。高校科研、实习、考试等相关教学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疫情适时作出合理调整安排,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职业院校健全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管理制度,会同有关单位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提供安全保障和便利条件。

3.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出现感染者后,学校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4.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健康监测,确保健康的前提下送园。一旦出现感染者,应及时采取临时关停措施。

5.疫情解除后,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要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要及时恢复开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教育部门要专题深入研究风险挑战,尽量穷尽各种困难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措施,系统谋划,全面部署,细化要求。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包联辖区学校制度,指导学校做好春季开学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开学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各项防控要求。

(二)加强专业指导。各区县教育部门要成立校园疫情防控专家组,分析研判学校疫情动态,注重听取公共卫生、疾控、心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意见,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员工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加强部门联动。各区县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部门属事责任,推动落实校地协同、部门协作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卫生健康、经济信息、疾控等部门的支持,落实学校定点医院就医接诊通道,指导支持高校健康驿站建设,配备足量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药品器材,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保障。

(四)加强风险防范。各高校要密切关注实施“乙类乙管”后的师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动态,深入开展防疫大思政,加强网上涉疫舆情信息监测预警和正面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对苗头动向,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早抓早管,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五)加强督导检查。各区县教育部门要强化督促落实,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学校督查防控能力建设、物资储备、健康监测、服务保障、宣传培训、环境卫生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对责任落实不位、工作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及时予以追究。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23119日印发


上一条: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举行 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时代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而团结奋斗

下一条: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

关闭


皇冠集团游戏 版权所有 皇冠集团游戏官方网站 - Made in China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招生就业办:023-65910139
网址 www.jmzyjy.com
邮编:401331
《地理教育》期刊 期刊栏目: 本期关注 专栏 课堂教学 复习备考 教学研究 研学旅行 高师教改
邮发代号:78-19,每期单价15元,全年12期180元
投稿系统:https://dljy.cqnu.edu.cn
投稿邮箱:dljy@cqnu.edu.cn
咨询电话:(023)65362774
微信公众号:dljy65362774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晓玲
网站制作: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谭华山,6510388@qq.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