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皇冠集团游戏生态恢复创新团队王晓锋教授课题组通过整合中国境内5000余组河流、湖泊、水库CO2通量(fCO2)的观测数据,探讨了中国内陆水体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关键影响因素及区域贡献。相关成果以《中国内陆水体CO2排放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为题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上。重庆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生态恢复创新团队硕士研究生周婷为本文第一作者,王晓锋老师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主要结果如下:中国河流、湖泊、水库fCO2变异性极强,变化范围分别为-379.3~4947.6、-160.1~785.0及-74.0~1603.1mgCO2m-2h-1,中值分别为228.5、26.0和28.3mgCO2m-2h-1,河流远高于湖泊和水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河流与水库fCO2表现为自南向北降低的趋势,珠江、长江流域最高,东北诸河最低;湖泊水体fCO2表现为蒙新湖区和东北湖区略高,青藏湖区略低,东部、云贵湖区最低,湖区自然特征及人类活动导致湖泊水体初级生产的增强是造成湖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图1中国内陆水体CO2排放空间分布格局)
(图2 中国河流(a、b)、水库(c、d)、湖泊(e、f)水体fCO2的地理分异特征)
从全国来看,pH变化是各类型内陆水体fCO2分异的关键因素;同时,湖泊fCO2与水体叶绿素含量及DO关系密切,而河流fCO2则主要与有机碳及总氮显著相关,揭示了不同类型水体fCO2的调控机制差异;此外,大范围的城市化与农业活动增强了河流CO2排放潜势,但可能减弱湖泊的排放,其对内陆水体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仍待进一步评估。基于外推法,估算中国内陆水体CO2排放总量约为117.3Tg yr-1,可能抵消我国陆地碳汇总量的4.6~12.8%,在区域碳平衡中的贡献值得更多关注。
图3中国内陆水体pH、DO及Chl-a和fCO2的回归关系
论文链接如下: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SSTe-2023-0075
(撰稿:王晓锋;校稿:杨扬;审稿: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