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建,男,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皇冠集团游戏硕士生导师。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中国分会终身会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生态修复与林草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重庆师范大学装配式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土地整治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水利局水土保持项目评审专家。
栉风沐雨,步履不停
陈国建生于农家,年少时就常参与家里大大小小的农活。当时农村的生产技术不高,工具也不先进,农活全靠人力一手一脚完成。插秧、割稻、晒谷子、剥玉米,陈国建说:“锄头拿在手上有三斤重,如果不想一辈子拿起沉重的锄头,就得好好读书。”常常对他的学生讲起这段成长经历。
2002年陈国建考入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谈及在西北大地黄土高原的科研岁月,陈国建半是调侃半是感慨:“那个地方又干又穷尘沙飞扬,喝的水甚至掺杂着动物粪便味,几天洗不上一次澡,西北风沙在小姑娘脸上‘风如刀割’,跟着我到野外工作并能真正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研究生小伙。但当地老百姓常用‘最高规格’来招待我们——吃上一大碗不加盐的素面就是最幸福的事!”尽管那时的条件贫瘠又穷苦,他还是一头扎进黄土高原偏远山区的试验坡。他坚信,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就算前路茫然,条件艰辛,也得干。最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陈国建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并担任后者第四专题负责人。
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参加工作以来,陈国建一直从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土地复垦、土地整理项目20余个,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100余万元,目前在《中国水土保持》、《自然资源学报》、《水土保持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国水土保持》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年来具体研究方向聚焦于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的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并在“装配式土地整治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个人已经取得专利17项。
这些经历,让陈国建锻炼出了一股坚韧的个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断向学生们传达着“人只有通过持续的奋斗才能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而这种艰苦奋斗的“重师精神”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在一辈又一辈的重师人中血脉相承,熠熠生辉。
在“跨界”中融合 ,深耕不懈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有些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如土地碎片化一直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农业的出路到底在哪,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到现在不得不回答的现实问题,现在该如何进行土地整治?“能为老百姓做点真真正正的实事儿,就是我们最高兴的。”陈国建认为,只有将科研落到实处,着眼于做社会需要的,才是最“硬核”的事情。
因此,作为重庆英才“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技术”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陈国建提出“我们可以保证不产生任何新的建筑垃圾,还可以保证旧有的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真正的绿色低碳!”2017 年 7 月,陈国建在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土整中心主持召开的“全国土地科技创新研讨会”上做了题为“装配式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的专题汇报,发出了土地整改的重庆声音。这迅速引起了参会领导和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自然资源部土整中心主任及科研处处长专门指示重庆市农村土整中心尽快将该技术工程应用转化,市国土局高度重视并特批拨专款支持。这一路,从理论到图纸,从图纸到模具,再从模具到示范工程,陈国建带领团队呕心沥血。从山街道茶园村低效林地复垦工程选一条路铺装装配式道路“1.0”版本,到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装配式土地整治技术的产物智能化装配式沟渠“2.0”版本等多项专利技术,至今他已在土地整治领域埋头耕耘了十几年并将履步不停。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陈国建老师睿智、幽默、博学、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位有思想的学者。先后教授的本科课程有中国地理、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水土保持学,课堂上,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除了讲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结合授课内容将相关课题研究案例引入进来,声容并茂,从理论到细致的板书绘图,让枯燥的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灌输“科学研究要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教导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坚定其爱国主义情操,并在历次学校、学院督导教师听课以及历届学生评教中均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在其潜心教导下,先后有多名同学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水土保持相关专业研究生。
敬业务实,初心与创新并行,“硬核”与实践相长,乐于奉献的治土人,学生的人生导师,陈国建一直在路上。